德國用戶參與需求響應障礙及對我國啟示
電力需求響應對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安全、經濟運行至關重要,但國內外都面臨電力用戶參與積極性不足的問題。德國新能源滲透率高、電力市...
電力需求響應對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安全、經濟運行至關重要,但國內外都面臨電力用戶參與積極性不足的問題。德國新能源滲透率高、電力市場化早、市場化需求響應經驗豐富,電力用戶參與需求響應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和矛盾也較為充分。德國學者通過調研大量電力用戶,歸納了參與需求響應在經濟、政策、技術、組織、行為、信息和能力等七個方面障礙,并整理成論文在SSCI期刊《Energy Policy》上發表(Leinauer C, Schott P, Fridgen G, et al. Obstacles to demand response: Why industrial companies do not adapt their power consumption to volatile power generation[J]. Energy Policy, 2022, 165: 112876.)。
(來源:微信公眾號“電價研究前沿” 作者:李司陶)
本文編譯了上述論文歸納的七個方面,并總結了對中國需求響應開展的啟示,提出有關建議。
一、德國用戶參與需求響應的障礙
1.經濟方面
(1)用戶總成本中,電力成本的占比過小。
(2)用戶通過其他方式降低電力成本的經濟性更好,如提高能效。
(3)用戶參加需求響應獲得的收入規模太小。
(4)用戶為增加負荷靈活性所需的投資太大,有時牽扯到整個生產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尤其是較大的IT投入。
(5)用戶缺乏金融資源,融資難度大、成本高。
(6)用戶參與需求響應會增加運營成本,如設備維護、專業人員等方面成本的增加。
(7)用戶投資需求響應項目的成本回收期太長。
(8)用戶擔心參與需求響應影響產品生產。
(9)用戶擔心簽訂中長期需求響應合同后,響應要求可能剛好發布在企業無法提供響應能力的時刻。
2.政策方面
(1)有關政策過于復雜,透明度不足。
(2)限制性的機制設計影響了用戶參與需求響應的積極性。如:①由于售電套餐的設置等原因,分時電價傳導到用戶時價差不足;②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的預資格審查成本高、工作量大;③輔助服務產品在報價限制、通知時間、響應持續時間等方面的要求與需求響應資源特性不匹配,限制了其充分開發。
(3)能效方面的約束性政策,使得用戶在需求響應開展與能效提升相矛盾時,不得不優先考慮能效要求。例如儲冷、儲熱在產出不變的條件下,會增加總用電量,從而影響企業的能效。論文中的大多數受訪合作伙伴表示,他們的公司已獲得ISO 50001認證,降低能效來進行需求響應會失去稅收減免。( ISO50001是一個自愿性的國際標準,讓任何規模的組織都能以一種方式,來系統地優化所有流程中的能源性能,促進更效的能源管理。)
(4)保護隱私和數據安全的政策不健全。
(5)需求響應產品的定義和其他政策要求,在各地之間不一致,使有關企業的產品和方案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6)缺乏足夠的公共資金支持。
3.技術方面
(1)需求響應無法不影響用戶企業原有的生產流程,從而無法避免對產量和產品質量產生影響。
(2)開展需求響應對用戶企業IT系統的要求,超過用戶企業IT系統現有水平,需要企業付出高昂成本進行升級。
4.組織方面
(1)開展需求響應會增加用戶企業員工的工作量和工作復雜度。
(2)需求響應能力建設項目投資回收期長、收入不確定性大,可能無法通過企業的決策流程。
(3)基于成本占比低等原因,能源管理在用戶企業眾多管理決策中的優先級不高。
(4)當電力用戶是大集團的分支部門或子公司時,往往沒有自主的能源管理權限。
(5)開展需求響應會影響電力用戶的能源、生產、法律等多個部門,需要的決策流程長。
5.行為方面
(1)用戶企業員工認為需求響應開展在增加其工作難度、風險的同時,但沒有給其個人帶來好處,因此不理解、不支持需求響應開展。
(2)過高的IT或自動化水平,使用戶企業決策者認為風險過高,因為高自動化水平給出現突發狀況時人工干預留出的抓手過少。
6.信息方面
(1)各相關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情況非常嚴重。如:作為可調資源業主的電力用戶不了解需求響應價格和市場規則,因此害怕被欺騙;負荷聚合商難以了解終端用戶用電設備、生產流程等方面的細節,因此難以充分挖掘可調能力。
(2)未來政策變動具有不確定性。
(3)進行需求響應所需的具體技術細節,終端用戶不了解,需要聘請專家或跟外部專業團隊合作。
7.能力方面
(1)電力用戶的團隊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
(2)電力用戶的團隊缺乏對電力市場的了解。
二、對我國開展電力需求響應的啟示
1.政策機制方面
一是完善需求響應激勵機制是當務之急。應通過市場化方式提升需求響應激勵水平,并建立固定、可持續的激勵資金來源渠道,從根本上激發電力用戶參與需求響應的積極性。
二是需求響應的產品設計和開展流程要進一步優化。在產品設計方面,考慮負荷側可調資源的特點,在起步階段從響應速度、持續時間等角度設計專門的輔助服務產品,未來再逐漸與其他市場主體并軌;在開展流程方面,優化精簡能力驗證等環節,促進負荷側可調資源充分開發。
三是需求響應與能效管理、節約用電等政策機制應加強銜接。對于因參加需求響應而產生的額外電力消費,在能效考核時進行豁免;根據新型電力系統中零碳電量在不同時間段的占比,優化能效考核方式,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雙控”的轉變。
四是需求響應的技術標準應該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全國統一。這將增強相關產品和方案的通用性,提升規模效應,降低負荷側可調資源開發成本。
2.商業模式方面
一是大部分電力用戶參與需求響應需要引入外部專業團隊。外部團隊應代表用戶,吃透需求響應規則,并以專業技能,協助用戶做好參與需求響應的準備工作。
二是外部專業團隊需要通過多元業務強化與電力用戶的關系。一方面,這是由于外部專業團隊與電力用戶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需求響應開展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如果需求響應這個單一業務的收益不足以打動用戶,那么專業團隊就要將電力市場交易代理、節能改造、配電運維、分布式開發等其他業務打包成“能源托管”套餐,向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三是對需求響應投資“融資難”、“回收期長”的擔憂,可以通過創新商業模式解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找到低成本債權融資渠道,從而部分替代用戶在初期的一次性資本金投入,這可以依靠用好有關各方融資能力來實現。例如,某大型電力企業的綜合能源公司為某民營企業提供服務,可由該綜能公司發揮優勢進行融資,再通過融資租賃、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與民營企業合作;反之,如果是電力用戶本身融資成本更低,比如是大型企業或醫院等事業單位,則可以由用戶出面融資;此外,還要用好國家在綠色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融資成本合理的債務融資引入后,“回收期長”的問題將在財務杠桿作用下迎刃而解。
3.能力建設方面
一是應認識到需求響應能力/虛擬電廠建設,可以作為推動企業數字化的臺階。產業數字化是重要發展趨勢,數字要素價值也不斷顯現。以需求響應能力/虛擬電廠建設為著力點,提升企業數字化水平,既有眼前激勵,又有長遠收益。
二是對需求響應潛在資源的梳理,應不斷深入和細化。電力用戶的可調能力,往往集中于對人力依賴少、數字化程度高的若干關鍵流程,因此在同一行的不同企業也會因工藝不同而有不同的響應能力。因此對于需求響應潛在資源的梳理,應該進一步深入和細化。
三是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育。參與電力需求響應,需要有關人員兼具電力市場、企業配用電、企業主業生產等多方面的知識,即使具體工作可以委托外部團隊,但用戶在關鍵環節還是應該有把控能力。

責任編輯:葉雨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2023-05-06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
2023年3月全國新能源并網消納情況
2023-05-06新能源并網 -
云南能監辦公布云南能源監管專家庫專家名單
2023-05-05云南能源監管專家
-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2023-05-06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
2023年3月全國新能源并網消納情況
2023-05-06新能源并網 -
電力中長期市場和現貨市場如何有機銜接?
2023-04-30電力中長期市場和現貨市場如
-
2023年5月湖南電力市場交易概況
-
貴州省電力現貨市場模擬結算情況(2023.4.23)
2023-05-05貴州省電力現貨 -
2023年5月份江蘇電力集中競價交易結果公布
2023-04-27電力集中競價交易
-
廣東電力市場交易異常情況處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布
2023-04-24廣東電力市場 -
解讀《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完善新型儲能電力市場體系和價格機制
2023-03-21電力市場體系 -
電改“跨省跨區域”為何尤其重要?
2022-02-07跨省跨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