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研究人員開發電催化新技術
瑞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利用電催化技術從水中產生氫氣的新方法。新方法不使用昂貴且難以獲得的鉑電極,而是使用具有氧化鐵納米結構的電極。該研究由Ulf Helmersson教授領導。
林雪平大學(Linköping University)的等離子體和涂料物理研究小組生產納米材料薄膜。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稱為“脈沖等離子濺射”的技術。濺射的基本工藝是工業和研究中常用的涂層方法。借助于電離氣體將原子濺射到腔室中的基板上以形成恒定厚度的薄層。研究人員進一步開發了該技術,并使用短而高效的等離子體脈沖,以使濺射原子的納米顆粒生長。
然而,在等離子體和涂料物理學博士生塞巴斯蒂安·埃克托斯(Sebastian Ekeroth)進行的一項實驗中,這些材料最終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結果。試驗所形成的產物看起來好像房間里堆滿了碎片。研究人員在顯微鏡下檢查了一些,看到了一堆糾結的納米線。
Ulf Helmersson教授意識到這一發現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一個基于鐵磁納米結構的新研究領域。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對鐵磁性納米粒子及其生產方式越來越感興趣,特別是在各種類型的溶液中。
現今,LiU的團隊與Ume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利用脈沖等離子體濺射控制鐵磁納米結構生成的方法。結果發表在著名的期刊Nanoletters上。
Sebastian Ekeroth使用電離氬氣引入帶有鐵陰極和不銹鋼陽極的腔室中。從陰極濺射鐵原子并形成直徑約20nm的納米顆粒。施加的磁場使得本質上具有磁性的鐵顆粒聚集在一起,并在紙和金屬表面上形成穩定且明確的桁架結構。
當結構暴露在空氣中時,具有所有角度和節點的完整結構也被厚度為2nm的氧化鐵層覆蓋。鐵顆粒彼此鉤住的方式給出了非常穩定的結構。電解液中的環境可能非常粗糙和翻滾。如果要保持電導率直到過程結束,重要的是結構不會破裂。該方法適用于需要在大面積區域內使用三維材料的應用。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