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市場需可持續商業發展模式
對于遠距離輸電帶來的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薛禹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與化石能源資源都集中在遠離消費中心的西部及北部地區。中國電網不但要無條件接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入網,支持電動汽車充換電網絡,而且承擔著在廣域內協調能源資源及遠距離輸送巨量清潔電能的重任,在大規模不確定性的間歇式發電引起的電力平衡和安全穩定等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加。因此,國家電網公司提出建設‘堅強智能電網’。”
加強頂層設計
解決技術與非技術糅合問題
“中國掌握了先進的電力系統保護及控制技術,在電力故障引起大停電的防御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時空協調的多道防線,長期以來保持著良好的可靠性紀錄。”薛禹勝表示。
“但是目前的電力系統分析都是針對給定的邊界條件,而沒有考慮外部環境的影響。”薛禹勝說,雖然安全穩定防御系統已覆蓋全國4/5的省級以上電網,但在應對極端外部災害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信息系統本身的多道防線,難以應對極端災害引起的復雜停電。將廣域信息的采集范圍從電力系統內部擴展到自然環境,將電力系統自然災害防御的陣地前移,將預案型安全防御提升為主動性防御,這些應該是目前需要全力解決的問題。
“研討會上,我們還進一步討論了智能電網今后的學術發展方向,如電力系統需要與人口、地理環境、社會因素相結合。為解決由自然災難產生的大停電問題,必須考慮環境安全、能源市場安全、物理安全。”薛禹勝表示,對于中國能源業來說,防御的概念無止境,災難永遠是對人類的挑戰。
“我們急需一個頂層設計來解決技術與非技術之間的糅合問題,在逐步完善防御體系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充分做好風險管理的預案,安排好各種防御措施,擴展一般意義上的‘三道防線’概念,以應對極端災害事件。”薛禹勝解釋,“比如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如果能將信息采集擴展到電力系統之外,前移到氣象領域,就有可能預測凍雨、臺風與雷擊的趨勢,留出更長的時間來準備預案,調度救災物資及部署搶修隊伍。”
國家能源智能電網(上海)研發中心主任江秀臣介紹說,國家能源智能電網(上海)研發中心在新能源接入、智能輸配電、智能配用電、電力系統規劃、電力系統運行五大領域有豐富的研究積累,其研發成果1.5兆瓦-3.6兆瓦全功率變流器、輸電線路、變電站設備狀態評估、線路和配網故障定位、提高輸送容量、二代高溫超導帶材、智能分布式饋線自動化以及主動配電網等技術已獲得廣泛認可。
“我們需要一種可持續化的商業發展模式,將新能源示范項目變成可持續發展產業,電力市場在發電和售電端都需要改革。”劉東表示,“如果可以通過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及一些相關企業,加上靈活的市場機制以及資本投資構建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相信一定會有很多優秀能源類企業藉此契機由小做大。”
“用戶是智能電網發展的最終推動者和受益人。用戶如果不能積極地參與到智能電網建設當中,智能電網未來的發展將十分困難。”劉東說。
多種儲能技術發展尋突破
薛禹勝表示,盡管各國已加快儲能和智能輸配電系統的研究和建設,但工程領域的應用仍處于實驗室和示范工程的初始階段。這些示范工程顯示了促進可再生能源利用,平滑負荷和提高能效的新手段。
“短時段高功率的儲能可以采用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手段,例如用于暫態穩定或低頻振蕩控制。但長時段的大規模電力儲能還要寄托在化學儲能上。”薛禹勝告訴記者,真正實施大規模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電儲能的應用一方面要求轉換效率以及單位能量密度高,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其安全性以及對接入電網的適應性問題,這對材料科學提出了直接要求。”劉東表示,儲能環節是智能電

責任編輯:張星光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