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調查了50家售電公司,試圖理解售電公司巨虧的原因
導語:3月23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了2月份的廣東電力市場結算情況的通報,報告顯示,廣東售電公司當月的虧損額度達到了3600萬。雖然不少
導語:3月23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了2月份的廣東電力市場結算情況的通報,報告顯示,廣東售電公司當月的虧損額度達到了3600萬。雖然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由于二月份適逢春節假期,偏差考核是一年之最,但今年以來廣東地區售電公司持續虧損是不爭的事實。晶見此前通過公眾號發布了針對售電公司盈利狀況的問卷調查,我們根據收集到的遍布17個省份的50+份有效問卷做了簡單的回顧和整理,試圖理解這一處境的內在邏輯。
大背景:真正開展業務的售電公司為鳳毛麟角
自2016年首批售電公司準入開始,根據統計,經全國電力交易中心公示的售電公司數量已從2016年的483家增至3000多家,雖然準入的省份有所增加,但并不意味著售電公司可開展業務,24個準入省份目前只有18個已納入售電公司參與交易。


(以上內容來自晶見制作的2017年售電市場觀察報告)
售電公司大量進入,并不代表都有業務開展,根據交易中心相關報告顯示:
真正開展業務的售電公司比例不足二分之一,普遍在三分之一左右
廣東:南方能監局的監管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7月31日,廣東準入322家售電公司,已在交易中心注冊的售電公司269家,已在南方能監局備案的有204家,其中2017年實際有售電業務開展的只有136家。這個情況在2018年改善情況一般,廣東售電公司實際參與交易需要繳納履約保函,如果以這個數據為統計,截至2018年1月31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給出的數據是149家,比例約為39.3%
云南:根據昆明電力交易中心數據顯示,云南87家售電公司,有相關交易記錄的只有32家,比例約為36.8%;
山東:根據山東電力交易中心數據,2017年省內注冊售電公司604家(其中省內403家,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推送201家),共有76家開展交易(省內70家,省外6家),業務開展比例只有12.58%。
根據晶見搜集到的樣本數據,開展業務的比例稍微高,這可能是晶見讀者群的分布原因所致。
發現一:價差低迷甚至為負
目前根據市場反饋,我們發現”零價差“還顯得保守了,現在市場已經出現了為數不少的”負價差“。
根據廣東、湖南、山東、江蘇等省份的交易報告顯示,除廣東的價差稍高外,其余省份的價差優惠普遍在2~3分左右,根據各省供方生存及競爭狀況不同,能爭取到的價差空間也各不相同。
發售一體的售電公司本身作為集團營銷計劃的延伸,需要為集團電廠多做貢獻,盡可能以較優的價格去獲取更多的用戶電量,可一旦參與到市場與眾多主體進行搏殺,情況也就變得復雜起來了。

對于獨立售電公司,尤其是以電能代理業務為主營業務(主要盈利來源)的售電公司來說,價差空間壓縮就意味著盈利空間的大幅減少,有的省份售電公司在初期爭取客戶時,會向客戶做出各種承諾,比如保底分成、偏差考核等,如果預期價差不理想,就可能要以自身的虧損來確保合同的按約執行。
68.75%的售電公司表示購銷價差并不能帶來足夠的利潤
根據問卷反饋結果顯示,晶見發現,68.75%的售電公司(指開展業務的)表示購銷價差并不能帶來足夠的利潤。同時,將近九成售電公司表示目前公司是處于虧損狀態,主要原因是微薄的利潤并不能覆蓋運營成本和考核費用,更不要說那些遲遲未有業務開展,還需要進行成本支出的企業了。
在一些上市企業的年中報表中,我們看到旗下售電公司的凈虧損是在30~50萬,晶見認為這數字接近普通售電公司的基本運營狀況。
發現二:增值服務”回天乏術“
既然價差無法帶來足夠的盈利,增值服務可以嗎?并不。
目前,售電公司開展的增值服務從設備運維、節能減排、需求側平臺建設、光伏工程等等。
增值服務可以說是許多售電公司必備的業務,一是可以拓展自身的盈利模式,避免盈利模式只有單一的購銷價差,另一方面諸多售電公司都打著提供增值服務的口號,避免出現人有我無的競爭劣勢,同時也寄望于增值服務能夠增加客戶的黏性,挖掘用戶更深層次的需求,以獲取服務回報。但增值服務開展又能否帶來預期的回報呢?
調查顯示,將近八成售電公司無法從增值服務中獲得盈利
不少售電公司表示想通過增值服務來減少虧損,但晶見根據調研結果可知,將近八成售電公司無法從提供增值服務中獲得盈利,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還加劇了售電公司的虧損。不過,很多售電公司還是堅持這項服務,一是為了人有我有,另一個就是盡可能從中創造收益彌補虧損。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居然有兩成售電公司表示從增值服務中獲得了盈利。這個數字還是很樂觀的。但由于問卷調查是匿名,晶見不知道是哪些公司從增值服務中賺到了錢。
除了增值服務,增量配電業務試點改革也是許多售電公司想要參與的賽道,但是參與這條賽道的售電公司本身要實力強大,能夠整合各方資源,同時還要做好抵抗政策不確定等風險。這就成了,能不能跑,跑不跑得下去的事情了。
在調研中,我們還針對售電公司未來的融資計劃進行了調查,有五成售電公司表示有相應的融資計劃,融資規模在3000萬~5億不等,主要是針對增量配網業務的融資,可以發現,增量配網是不少售電公司寄以厚望的一個業務突破口,借助配網業務這個平臺,希望能夠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并且發展起來。
發現三:2018年可能持續虧損
售電公司除了面臨上游供應商的施壓及其同業的競爭,相對于2017的售電公司大量進入,2018年就是洗牌階段了,這在2017年中下旬已跡象初見,2018年售電公司的底色不言而喻。
比如,各省出臺保證金(履約保函制度),這就成了許多實力較弱或持續經營意愿不強的售電公司的門檻。

在數據公開得比較好的廣東,不少售電公司已經出現虧損。
在1月份的結算公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廣東售電公司盈利低至0.17億元,對比2017年平均獲利1.058億元相差約0.89億元,虧損的售電公司達到35家,剩余107家盈利,或者說是持平。晶見認為,1700萬的盈利平攤至這107家售電公司也就是15萬左右,并不能足以覆蓋中大型售電公司的運營成本。所以,整體虧損情況會更加嚴重。
剛剛發布的2月結算情況更糟糕:廣東售電公司虧損3600萬元,較2017年每月平均獲利相差1.418億元,虧損售電公司55家。考慮到2月春節期間的偏差不好控制以及月度競價交易價差收縮,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接下來可能會好轉,但是情況不會太好。
小結
總的來說,目前許多售電公司收益模式單一,其他模式仍處于探索或成型階段,暫不說成為又一盈利極,足以覆蓋虧損也是幸事。對于一些深耕電力行業的工程公司、節能公司來說,售電目前是一個資源快捷變現的窗口,為主營業務營造更多的變現途徑,但并不是即時,除了業務不熟悉,競爭對手多,尤其是深度的能源合作的服務模式,需要更長的運營周期。
但是,跨省跨區售電、分布式光伏售電、增量配電業務的鋪開以及未來現貨市場的試點都將給售電公司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售電公司都押寶怎么樣的賽道,我們不妨先觀察觀察,一年之后再做總結,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的一年中,售電公司的存在是起到推動了售電側改革的重要作用,我們也要去思考,我們是要怎么樣的市場,需要什么樣類型的售電公司。
附調查問卷結果:


責任編輯:葉雨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深度文章 | 能源互聯網環境下的多能需求響應技術
2020-10-23能源互聯網,分布式電源,多能互補 -
秒懂:輸配電價核定的流程與要義!
2020-09-21電價,輸配電價,電力體制改革 -
如何挖潛區縣綜合能源市場?答案來了:規劃先行!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清潔能源,新能源消納
-
有話好好說——漫談售電合同爭議
2020-10-12售電合同爭議 -
金風科技今年交付量有望全球第一!
2020-06-30金風科技,風電機組,風電市場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